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财经在线 门户 资讯 企业 查看内容

专访万和电气董事长卢宇聪:顺德二代如何“爆改”家业

摘要:6月中旬,今年“1号”台风“蝴蝶”的威力席卷珠三角,正如当下深受周期洗礼的厨电业——受制于近几年的地产颓势,身处产业下游的厨电企业普遍业绩低迷。加之市场本身饱和度攀升、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以及同行间的“白 ...


《中国企业家》:现阶段,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卢宇聪:各行各业都在卷,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实体业态发展得太快了,数字化都还没有完全做好,AI又来了,这些变化对我们来讲都是挑战。有时候,你可能跟都跟不紧。我们现在有专门的团队去研究我们自身怎么改变,比如工具怎么应用。

对于技术应用,我们不能抢先,也不能落后。抢先可能(产业变化)还不成熟,但相关认知一定要提前做好。如果节拍没踩准,可能给别人当了垫脚石。我们也做过试验品。比如,工具升级太快了,但合作伙伴还不成熟,我们前面的钱花了又要还回去,这些都是踩雷。

所以,不是走得最快,结果就最好。

3.谈“周期体感”

《中国企业家》:2022年,你接任万和电气董事长。这3年公司面临一系列挑战,所积累的问题是什么?

卢宇聪:房地产行业出现问题,这个渠道带来的窟窿,肯定要找别的地方补。比如,瞄准下沉市场,不然我们去哪里找增长。找增长包含两方面:一是拓宽市场,二是增加产品品类。战略要有定力,不可能什么都做,但也要为“空间”做一些简单延伸。所以,我们会更多去讲,怎么找市场。

《中国企业家》:你上任董事长这3年,行业里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对手,比如小米,怎么看这些变化?

卢宇聪:小米确实进了厨电行业,只不过现在可能还没把手腾出来。其实它是一个很恐怖的对手。它进入的行业,不要说小米汽车,空调也是,模式很简单,就是挑一款以前最成熟的型号,找出比较成熟的方案,再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来,而且免去了所谓的品牌传播费用。

他们自带流量就算了,用户还会自动传播。它的产品一出来,基本上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它的魔力。接着,整个市场就上来了。现在它给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买小米基本上不会吃亏。

《中国企业家》:所以过去3年,万和怎样调结构?

卢宇聪:肯定很难,它是一个组合拳,终端要升级,品牌端要焕新,服务端也得升级。就拿服务来说,去年一年,我们增加投入超过8000万。包括服务和培训体系、整体架构都调整了。也正因此,虽然我们去年的毛利率起来了,量也有增长,但纯利不会有太大波动。

我们研发投入也不少。万和成立初期,产品同质化还没那么严重,现在做技术突破会更难。我们也有创新,像去年底推出的超低温热泵算业内首创。在超低温阶段时,热泵能效比较低。北方冬天很冷,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很正常,所以我们研发了一种超低温的热泵技术,即使环境温度到-35摄氏度以下,它也能正常运转,而且能效不过度衰减,这就是一个硬性需求。

这个年代,颠覆性创新很难产生,都是一些用来解决用户使用痛点的微创新。

《中国企业家》:艰难时刻,很多人都会将视野向内放,如何小鹏(小鹏汽车董事长)在办公室抠成本,开始关注人性、效率与成本,而不仅仅是技术、增长与融资。你上任时,万和也正经历冬天。

卢宇聪:成本、效率和市场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无论什么时候。怎么做成本控制,是贯穿一年的课题,也是我们的重要竞争力之一。一项项去死抠成本,作为董事长亲自去做是不现实的,但肯定要设定KPI,让团队动起来。至于能不能做到、做得好不好,年底成绩单一看就知道。

每年,我会去走走市场,跟一线的销售人员、导购人员、代理商和经销商去沟通。如果了解到出现问题的话,一定会跟到底,找到问题的根,举一反三,这样也能敲打敲打团队。

《中国企业家》:2010年至今,你进入家族企业已近15年,期间经历了几次行业周期,你个人的体感如何?

卢宇聪:万和刚成立的那个时代,产品供不应求,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销售,不需要去经营什么渠道,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也非常模糊,除了一些国外品牌,他们对国内品牌基本没有任何认知。所以,那时候,企业解决的是产品“有没有”的问题。

之后,我们又走进供需相对平衡的阶段,对产品有了一定要求,国内也有很多产品供消费者选择。渠道出现分化,国美、苏宁、永乐等连锁巨头诞生,但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大都是电视台、报纸和杂志。从供不应求到供需稍微平衡的周期很长,再到供过于求,今天我们是严重的供过于求,消费者选择太多了,他们对产品要求非常高,传播和销售渠道也是碎片化的。

我们经历了整个周期,同时也在不断培养企业能力,去适应社会和业态的变化。从进入国美、苏宁那些线下渠道,再到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又有了电商渠道,电商平台又继续裂变,诞生了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小红书,所以对企业的要求是不断提升的,组织能力也要匹配形态变化。

这些万和都走过来了。现在,宏观环境影响,加上行业竞争白热化,万和面临一系列挑战,各方面压力来袭。所谓大环境变化,大家都面临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穿越周期怎么做?就是保持战略定力,活下来,提升组织生命力和产品竞争力。

4.谈“引入职业经理人”

《中国企业家》:2022年,万和引入美的前高管赖育文任总裁。你们之间怎么分工?有没有火花?

卢宇聪:我们很早就认识,他在美的干了10多年,年龄也大我一些。作为拍档,我们配合得蛮好。他负责具体经营工作,我有时候做一点儿监督,把控和校准整个战略方向。

我们都知道,机器人时代肯定会来,机器人会进入家庭,我们现在方向是什么呢?就是在那些变化来临之前,选准方向发力。比如,我们现在做产品适老化。我们还可以分到哪杯羹?比如说电机,配件怎么共享给行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多品牌经营,投资并购、兼并重组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中国企业家》:赖育文加入万和两年多来,最让你意外的是什么?

卢宇聪:他愿意去尝试。没有人什么都能做对,我们这个组织好就好在容错机制还可以,遇到不合适的方向,他也会毫不犹豫、快速调整。前期我们会做充分沟通,不会临时决策,也不会闹到脸红脖子粗的地步。

《中国企业家》:前阵子美的股东会,有一个股东的提问很有意思,他说美的以后的发展会不会依赖个人?他们想知道,会不会还有下一个方洪波?

卢宇聪:美的治理机制很完善,他们不是“人治”。像赖育文,他也在美的做到高位,管理能力不用质疑,而且是自己主动离职出去创业的。我们最终考虑的是他的品质,通过多方面了解,他口碑还是很好的,所以大家就一起合作试一试。

《中国企业家》:那你会担心组织里出现“帮派文化”吗?或者万和原有的文化被稀释?

卢宇聪:其实你想说我怕不怕被架空。这个事的核心还是,你要坚定制度管理,而不是单纯依赖人治。如果这个也怕,那个也怕,众议之下就不会高效。在做每个决策之前,他都会跟我聊,我们信息互通,这样就可以了,我并不担心所谓的架空,怎么说呢?我跟一些高管一直保持良性沟通。

《中国企业家》:有的企业家认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要常常关注“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

卢宇聪:对于我们,最大的事首先就是激励。企业是由人创造的,怎么保障整个组织的生命力?我们会通过KPI管理,加大激励,最起码要保持跟同行一样的薪酬待遇。我们还会组织一些高管和部门培训,提升凝聚力。此外,产业竞争力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包括产品力、品牌力、服务力跟渠道力,再加上一些先进工具的应用,比如数字化转型工具和AI工具,我们都要密切接触。

所有动作背后,我们要确保战略不走偏。

如果说“小事”,哪怕是顾客的一个反馈,我们也要去看是特例还是共性,再去反推原因,如果是共性问题,就要不断改良。总而言之,大的事是航向问题,也要通过小事去校准航线,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落地为每个产品细节的优化、每个服务环节的完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0)

Powered by 财经在线 X3.3 © 2013-2022 Design by 财经新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