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中旬,今年“1号”台风“蝴蝶”的威力席卷珠三角,正如当下深受周期洗礼的厨电业——受制于近几年的地产颓势,身处产业下游的厨电企业普遍业绩低迷。加之市场本身饱和度攀升、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以及同行间的“白 ...
与卢宇聪见面这天,暴雨笼罩着容桂镇。 6月中旬,今年“1号”台风“蝴蝶”的威力席卷珠三角,正如当下深受周期洗礼的厨电业——受制于近几年的地产颓势,身处产业下游的厨电企业普遍业绩低迷。加之市场本身饱和度攀升、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以及同行间的“白热化”角逐,众多厨电企业增长受阻,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 不过,也有“逆势突围”的案例。 据万和电气(002543.SZ)最新财报,2024年,这家传统民营厨卫龙头实现总营收73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归母净利润6.58亿元,同比增长15.73%。今年一季度,营收、利润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海外市场上,作为“先行者”的万和电气,2024年出口销售额同比增长41.43%。 容桂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下辖镇,因生产厨卫器具、空调、电气配件而闻名。1993年成立的“中国燃热之王”万和电气即发迹于此,“卢氏三兄弟”的家族治理模式也曾被业界津津乐道。与人的生命一样,企业也不可避免走向衰老,而事业传承是“创一代”企业家的终生夙愿,也是一项棘手的现实课题。2022年,已在万和体系历练近12年的卢宇聪,从父辈手中接过万和电气董事长一职,自此开启战略转型,并在过去3年实现业绩逆转。他主导了一系列激活组织的动作,如把公司元老请进“顾问团”,引入“美的”背景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裁,在2024年开启股权激励改革等。相比于父亲“独裁”式的大家长风格,卢宇聪展现出更为积极、圆融的一面,同时他也推崇商鞅法治理念和奖罚分明原则,“一个企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拥有了自我修复的能力。”他对《中国企业家》强调。在中国民营企业步入“接班潮”的今天,这位顺德“企二代”的所思、所为与所遇到的困难,或可为企业传承提供镜鉴。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对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简称:万和电气)卢宇聪的独家访谈实录(有删减): 1. 谈“接班心路”和“决策逻辑变化” 《中国企业家》:接班前,你一直在海外留学,那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和生活状态? 卢宇聪:我在国外读了8年书,大学专业学的计算机,成绩算中游水平。国外的教育方式让人更轻松,可能培养了我比较开放的心态。父母对我没多管,但要求也不低。特别是父亲,他总觉得我应该学多一点,一定要把时间充分用起来。 从国外上完课,我就回来了,先去了集团下面的一个子公司做出口,从最初接手到最高峰,销售额做到了4个多亿。2010年底,我就进了万和总部。 《中国企业家》:现在对于“企二代”流行一句话:“在外闯不好,就只能回家继承家业。” 卢宇聪:家里要我回来,我就回来了,我自己也感兴趣,所以没那么多挣扎。读完书回来(接班)是肯定的,我早就这么想了,但回来具体干什么,也是机缘巧合。我爸找我聊了一下,聊完我觉得也可以。那年我31岁,觉得他想让我回来,肯定是有他的想法,而且“万和”这棵树确实比较大。 《中国企业家》:父亲对你严格吗?他会骂你吗? 卢宇聪:严。骂肯定会骂的,因为他对我要求比较高。不过,他最近脾气好很多,随着年纪增长,他的风格也更怀柔了。 《中国企业家》:2022年,你接任集团董事长,是一个关键节点。回首这3年,你的决策逻辑有没有变化? 卢宇聪:董事长和总裁还是有区别,总裁更多抓一些具体经营的东西,董事长更多是把握大方向和战略性的东西。做总裁的时候,话语权也大,但不是最大的,现在董事长话语权算是最大的,很多事情都是按照你设定的轨迹去走的。 《中国企业家》:当你自己真正站到决策中心时,可能你跟父亲、跟家族、跟公司和事业伙伴的意见都不一样。那时候,你如何稳住自己? 卢宇聪:首先,他们不会过度干预,如果真有不同意见,我能迁就的肯定会迁就,不能迁就的就“阳奉阴违”。像团队职业化这个事,其实他们也同意改革,都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很多东西放在桌面上讲道理,就能讲通了。 卢宇聪 《中国企业家》:听说你上任后,将一些位居管理层的长辈请进了“顾问团”? 卢宇聪:不是我请他们出去的,我们也经过沟通,意见达成了一致。他们起监督作用就好,不然,会让经营团队束手束脚。这里我会做很多平衡,本质还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也要讲究一些沟通技巧。 比如,我们要做职业化,团队肯定会变,他们先放手给我试,信息都是透明的,最后结果可以看财报。尤其是一些重要变革的决策之前,我们会开家族会议,家族成员的意见要达成一致。 《中国企业家》:处理分歧时,你跟父亲的方式有不同吗?如何让周围人理解,你在做一件正确的事? 卢宇聪:我们基本上没有利益冲突。如果是观点不同,他们会讲完他们的意见,再加一句“仅供参考”,因为事情具体是我来做,那我就真的“仅供参考”了。 相对来说,我们两代人还是有一些差异。作为创始人,父亲在整个公司和创业团队里威望很高,他是“独裁”风,大家一直很信任他,他怎么说,大家就怎么干。我更多是要协调和沟通,方式也要更圆融。当然我内心很坚定,不然也不会“阳奉阴违”。 《中国企业家》:你需要构建你在这个组织里的威信吗,就像父亲那样? 卢宇聪:这跟人的性格有关。我没有刻意去建立什么权威,也不需要。我的目的是做好事情。 《中国企业家》:你父亲的办公室就在你旁边,听说他每天还来上班。 卢宇聪:他基本上放手了,他脱离一线都有七八年了。 《中国企业家》:那你掌舵企业的这3年,企业的风格有变化吗? 卢宇聪:肯定有变化,我感觉整个公司变狼性了。以前队伍相对来说很稳定,现在流动率高,员工拼劲也更足了。而且调岗的几率也很高,大家不能再躺平了。 2. 谈“变革核心”和“代际差异” 《中国企业家》:回头来看,你上任以来做的最重要的变革是什么? 卢宇聪:一个是组织架构,一个就是KPI,我们通过激励制度改革,提高了员工待遇。我们还引入了针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方案,目前准备做二期。核心中层激励也很重要,我们也会准备一些方案。 《中国企业家》:做激励这件事很难吗? 卢宇聪:其实不难,就是看胸怀,财散则人聚。我们会根据规模和利润的增长来衡量激励政策,超额达成目标就有超额奖。 《中国企业家》:组织架构调整,你最关心什么? 卢宇聪:扁平化,提效。比如,我们使用的管理工具,以前最有效率的也就是1个人管8个、10个,现在通过使用一些先进工具,比如办公用钉钉,就可以实现组织架构扁平化,1个人可以管更多人。扁平化的目的是构建敏捷性组织,对市场的反应也能更快。 因为组织扁平化后,信息过滤就会比较少,中间环节减少了,传递速度也会快很多。以前市场反馈某个产品机会或痛点,从前期调研到研发、推出、制造再到销售,整个环节下来,可能半年时间过去了,但现在市场变化很快,这个进度肯定不行。 现在产品生命周期变薄,你的组织裂变必须更快,以前一款产品卖3年,现在怎么可能,1年之后肯定得换新,不然就没竞争力。你必须逼着自己改变,打造敏捷型组织也是为了更快适应市场变化。 《中国企业家》:每一代创业者身上都有他们的局限性。你所处的创业环境相比父辈那代人,会更复杂吗? 卢宇聪:上高一时,我就拥有了第一台自己的计算机,我们也是第一代网民,完整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AI时代。虽然他们也不落伍,但两代人对时代变化的理解肯定不一样。 他们事业刚起步时,同时间有很多企业诞生了,现在不少企业也都做得比较大。起步阶段当然简单很多,毋庸置疑,可是你也看到,这些年倒下了那么多企业,能穿越这么多周期的,肯定是因为他们做对了很多事。 《中国企业家》:你觉得他们做对了什么? 卢宇聪:那时候他们知道,我爸也知道,只要把产品做出来,就能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很多人也做出了产品,但走到下一个周期时就垮了,所以我爸提出,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这是更先进的一步。如果不做自己的品牌,现在我们就算生存下来了,也只是代工,所以我们要做自己的品牌。 在跨越周期的时候,我们做自己品牌的同时,也进入了主流渠道。如果那时候不进入主流渠道,你也会变成一个杂牌,所以每一步都要选择对。所以,走到今天我们不但活着,而且活得还可以。 如果我们落下了哪一个机会,没有紧跟互联网,或者进入电商迟了也不行,现在渠道碎片化,你不去进入那些渠道,不把自己的组织能力匹配起来,你也会垮。所以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困难与机遇,都需要你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