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行动成瘾」(Action addiction),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整个世界都在高速运转,我无法让自己停下来,无法忍受自己「什么都不做」,因此, ...
7. 帮助别人 人总是需要反馈的。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反馈是比较显著的: 1)通过努力做成一件事情所获得的成就感。 2)跟别人进行社交联系所获得的认可、肯定和赞赏。 前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后者就可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反馈来源。 因此,为什么说人是很难脱离社会的呢?就是因为:一旦断开跟外界的社交联系,你所感受到的反馈就会少了一大截,所以减少多巴胺的分泌和奖赏回路的激活。久而久之,你就很容易变得孤僻、沮丧、压抑,毫无动力,什么都不想做。 反之,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去跟别人进行社交联系,多去给别人一些举手之劳的帮助和回馈 —— 这是一件非常低成本高收益的事情。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心得和感受跟别人分享;以及,当别人有疑问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一个「5分钟给予」:每天抽出5分钟,帮别人解答疑惑,分享新知,又或者只是给予一个肯定和赞赏,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不但可以给你自己带来幸福感,同时也能对你所处的整个环境,创造正的外部性。 8. 广泛涉猎与联系 我每个月都会买很多书回来。家里的藏书,算上各种APP里面的电子书,应该有好几千本了。 经常有人会问:这么多的书你能全部看完吗?实际上这个问题就很奇怪:因为绝大多数的书都不是用来「看完」的。我们要追求的,也不是把一本书「看完」。 令到一本书有价值的,是它本身吗?不是,是书里承载的信息。所以,一本书是什么呢?就是一系列信息的集群。很多本书是什么呢?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信息集群所构成的、一张庞大的信息网络。 如何打破「书本」的区隔,让这些信息能够彼此碰撞、整合、流动起来,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核心。 所以,我读书的方略从来都是:广泛涉猎,彼此联系,观其大略,紧要的地方再去针对性地进行「包围学习」。我可能同时会看十几本书,可能有些书只是粗略翻看几遍,有些书只看一部分,不拘泥于信息被呈现出来的形式,「我需要从中得到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要明白一点: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任何渠道,书本也好,课程也好,我们的目标都不是「把书看完」,或者「积累多少页笔记」,而是要把里面的知识提炼出来,摄取进你的知识体系内。 所以,一个建议就是:以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点,充分去挖掘兴趣和好奇心,去进行广泛的涉猎和阅读,不用追求精熟,而是追求在一本又一本书之间、把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里面,大脑所迸发出来的火花。 这才是有价值的。 9. 加入思考和加工 很多人看电影、看小说,专注的是当下的感受,看完就过了,顶多就是记得一点剧情梗概和人物,以及一两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或镜头。 这不好吗?也不是,这非常自然。但我会建议:如果你想让你的生命体验更丰富一些,不妨试着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加工。 比如,读完一部小说之后,可以试着想一下: 这部小说的优缺点是什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可以如何改进? 哪些地方符合逻辑,哪些地方不符合逻辑,为什么?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这些手法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诸如此类。 这并不难,但是,它可以极大地提升你的审美视野和感受。当你试着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时,你会发现,你看待一部作品的目光,会变得全然不同。 这实际上就是我之前提到的「从创造者的视角去看问题」。 我在之前的文章也讲过: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的,是什么呢?是种种不同的体验吗?其实不止。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体验的感受,那你只是不断在「遭遇」它们,接触,丢下,离开,前往下一个地点。循环往复。 只有当你对这些体验进行筛选,对它们施以加工,把一部分容纳到自己内部,成为自己新的一部分,如此循环……那些被你攫取留在生命里的,才构成了你的这一生。 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创造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事物,提高自己跟它们的互动与交流,这才是能不断丰富你心灵和思想的源泉。 10. 关注自己的身体 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是为了工作。如果你的工作让你每一天都感到非常疲惫,让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跟自己独处,甚至让你变得只知道行动、忘记了思考,那么也许是时候想一想: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机器,它是会磨损的。只有好好地保养它,降低它的负荷和损耗,才能使它的最佳状态再延长多一会。否则,它的上限就会不断降低,从100%到80%、70%、50%…… 饮食、睡眠、休息、运动,这些不多说了。如果你真的非常忙,分享几个特别简单易行的小习惯吧: 1)散步。 2019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哪怕是低强度的锻炼(比如散步),也能有效延缓大脑的衰老。尤其是对于缺乏中高强度锻炼的人群,这一效果会更加显著。 一般来说,每天步行5000-10000步,或者增加1小时左右的低强度锻炼,就能有效增加脑容量,降低大脑受损的风险。 2)活动。 我们的身体不是设计来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那些更能够灵活应对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而那些长期保持不动的个体,基本都被淘汰了。 所以,一个建议是:无论你现在在做什么,一定要时不时地活动一下,转变自己的姿势。 最好可以加上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给你的身体维持一个适当的刺激,激活它的整体机能。 3)缓慢呼吸。 这可能是最简便易行的小习惯了。有意识地试着这样做:用鼻缓慢地、深入地呼吸,频率大概在每10秒1次(吸4s,呼6s)。这样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心率,刺激迷走神经。 尤其是在情绪波动、紧张,或是忙碌工作的时候,做一做这个小锻炼,能立刻让你平静下来,抑制 HPA 轴(身体的压力系统)的刺激和唤醒,让自己保持舒缓。 11. 慢一点,不要急 这个世界正在加速。 我们总是害怕被外界抛下,于是,我们总是在跟时间赛跑。学了一个东西,就想马上把它用上、掌握;开始一件事情,就想马上把它做完做好;发现一个不足和缺陷,就想马上把它弥补上来…… 这个时代,很少有人关注「持续」,都在讲「爆发」;很少有人关注「生命力」,都在讲「注意力」。 我可能是一个比许多人都追求效率的人,但熟悉我的学员会知道,在智识营里面,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慢慢来,不要急」。 为什么?因为,学习,成长,自我提升,完成目标,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外界迎合着我们对「快」的需求,不断给我们创造和灌输「立等可取」的幻觉,但落实到自己身上,无论是改变思维模式,还是改变行为习惯,都需要依靠时间的力量。 慢一点,耐心一点,把注意力从瞬息万变的外界抓回来,不要被外界的信息爆炸所吸引,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你每一天的感受,每一次行动的手感,每一次复盘的反馈、思考、经验。 去关注我们自己,每一天都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做出了什么决策和判断,心路历程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感受,造成它的原因和外部线索是什么;让自己看到你每一天的进步,成长,改变。 我们的生活,只有在我们慢下来,去关注它的时候,它才切实存在。 我们追求高效,是为了可以慢下来去生活, 而不是失去生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本站转载,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交流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