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行动成瘾」(Action addiction),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整个世界都在高速运转,我无法让自己停下来,无法忍受自己「什么都不做」,因此, ...
2021 年开年第一篇文章。 分享一些我践行了很久的习惯,也希望能给你的新一年,带来一些启发。 一起加油。: ) 1. 独处时间 我有一个践行了很多年的习惯:无论多么忙,每天一定会抽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用来放空和思考。 这几年来,也许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关系,总觉得大家的生活都变得很忙。每一天的日程都安排得很满,喘不过气。 但这些事情里面,哪些是真正对我们自己有意义的,哪些又只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无聊」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行动成瘾」(Action addiction),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整个世界都在高速运转,我无法让自己停下来,无法忍受自己「什么都不做」,因此,我必须让自己动起来,随便做点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容易疲于奔走在各种琐事之间,把自己的生活沦为满足自身社会角色的需求和任务。 因此,一个小小的建议是:每天拨出一段时间,可能是半小时到一小时,试着有意识地放下手头的事情,暂时关闭信息的输入,摒弃外界的打扰,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内部,让自己跟自己独处。 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 1)回想自己今天做的事情,想象自己的目标和远景,把自己的当下跟未来做一个「目标对齐」。 2)整理、翻阅自己的笔记,把零碎的想法和记录进行梳理,让它们变得有序。 3)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思绪自由地游走,任由它们编织出一个个想法和火花。 4)把那些让自己感到压力和焦虑的事情,一条条写下来,并用理性去一条条分析和判断。 5)或者,做一下简单的冥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身体上,观察思绪浮浮沉沉、起起落落。 这相当于一个对大脑的按摩。它可以让我们在每一天的忙碌和奔波里,找回片刻的宁静。 2. 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有一句话叫做「为了不思考,我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确如此。 为了避开那些困难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事情,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去做一些周边的、琐碎的、不重要的事情,以此让自己沉浸在「我在行动」「我很忙」的幻觉里。 但这能解决问题吗?并不能。这样只会使我们落入「帕金森效应」的陷阱:不断地把真正重要的挑战往后移,直到移无可移,再闭上眼睛把它啃下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对于占我们生活重要性20%的事情,我们可能用了80%的时间;而对那些占了80%重要性的事情,我们却只用20%的精力去应付。 所以,在诸多时间管理方法里面,我最常用的就是「吃青蛙」:每天,开始你一天的事务时,优先做那件最重要、最麻烦、最令你感到恐惧的事情。开个头,哪怕做不完,也会令你不至于虚度这一天。 你可以在每天晚上做第二天的任务清单时,想一想:如果我明天只能完成一件事,哪件事是必须完成的?然后,把它拎出来。第二天起来立刻就去做。 这会使你的一整天,都变得神清气爽。 3. 15%的可能性 今年,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管理系统,加上了一个笔记本:「15%的可能性」。 日常生活中,突然产生的灵感和想法,看到的新奇工具和方法,或者突然想到的小项目,我都会把它们汇总放到这里,再拨出时间,一个个顺一遍,去尝试一下,看能否让它们开花结果。 比如现在的这张清单里,就包括「线上社群的搭建」「试用不同的沟通工具」「做一系列UGC小活动」「做实体商品」…… 这些,都是今年1月份,计划花「15%的时间」去做做看的事情。 不一定有成果,也可能是白费时间,但像这样拓展生活的边界,能够给自己一些不一样的刺激,让自己时刻有新鲜的东西可以去探索,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会建议你:在你的工作之外,在你最重要的事情之外,每天再抽出一点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拓展你的生活圈子和认知圈子。 也许,你生活的目标和使命感,就来源于某一次不经意的、小小的「15%的可能性」。 4. 接触不同的人 回想一下这几年的历程,自己成长最快的,还是17-18年那段时间。 为什么?因为那段时间强迫自己走出去,接触了非常多的新朋友,也学习了好几个新领域和项目。未必有成果,但的确拓展了视野,让自己知道了「原来还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原来这个事情是这样做的」。 拓展认知边界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走出去,接触原本圈子之外的人。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是很难有成长的 —— 你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和优化自己而已。 就像前面「15%可能性」中讲到的:做实体商品,那我势必就要去接触做电商的人,从工厂调研、材料、加工、供应链,到库存、销售、物流……这一套流程都要去摸一遍。哪怕最终没有能做出来,这也是一套宝贵的经验。 18-19年我就是这么折腾了两年,尝试了一些新东西,虽然没做出特别满意的成果,但回过头来看,都是非常有趣的生活体验。 因此,今年我也想做这么一个事情,让大家能够有一个渠道跟平时接触不到的人相连接、碰撞,拓展自己的圈子和认知边界。还没有想好,它还在我的「15%可能性」里面。 也建议大家可以更主动一点,在工作之余,花一点时间去认识圈子之外的人。比如线上的社群,或者线下的兴趣小组和活动,都是一些拓展可能性的机会。 未必一定要有结果,也未必要去做「人脉」,就让自己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挺有意思的。 5. 简短的写作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最有效的锻炼思维的方式是什么?就是写作。 因为,我们每一天从外部世界获取的信息,都是零碎的、无序的,而通过写作,把它们整合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就是一个使它们变得有序的过程。 只有有序的信息,才是知识,也才能被我们所内化和调用。 很多人谈到写作,可能会想到自媒体、个人品牌……但实际上,如果把写作作为一项思维锻炼的话,那么量和「质」其实都不是特别重要 ——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大脑去思考,逼迫它去理解信息、消化信息、吸收信息。 我自己的做法是: 日常生活中,当我学到一个新的、完整的知识点时,我就会动手把它写下来,力求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出它的重点。 当我把一系列知识点串连起来,碰撞出火花时,我也会把它写下来,记录下这个时刻,作为自己思考的产物。 当我跟别人交流、沟通之后,我也会简单写一份「交流记录」,记录下要点和启发,待日后备查。 这两天总结了一下,发现去年一共写了64篇这样的小短文,都是一千来字,不够系统,因此就没有发到公众号,仅供记录和参考之用。今年计划把这个量再提高一点,有机会的话,也会想想如何跟大家分享。 简而言之:不用把写作想得太严肃或太功利,也无需觉得「写作就是为了发布的」 —— 它完全可以只写给自己看,可以是一种锻炼思维、整理想法的方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又有效的方式。 6. 练习专注 在什么情况下,你的幸福感是最强的?一定是我们的思维高度专注,「忘我」地投入到手头上的事情的时候。 这时,我们不去计较得失,不去忧虑和恐惧未来,不去后悔和犹豫,是心情最平和、最心无旁骛的时候。 但我们的大脑总是很难保持这种状态。它总会从「当下」,向着「过去」和「未来」偏移,让各种各样的杂念进入脑海,打破这种状态。 许多讲专注的内容,会着眼于「长时间的专注」—— 实际上人是不可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的,因为不善于发现环境中潜在刺激的个体都已经灭绝了。 更有效的做法,不是去追求长时间的专注,而是追求「少量多次的专注」。把手头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小阶段,每个阶段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在5-20分钟。然后,用小步快跑的方式,一个个阶段去冲刺。 冲刺完,休息一下,调整一下,继续下一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保持认知资源的适度负载。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个阶段的事情不能太过简单,否则大脑就容易走神。这时,就需要手动去调整它的负荷,让大脑的前台资源尽量被占满。 举个例子:比如我最近在群里答疑。答疑其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操作,如果停留在答疑上,很容易走神。这时我就可以去思考: 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是不是因为学员的某种惯性思维使然? 这里是不是我讲得不够好?我在以后的课程里可以如何优化? 这个问答能否写到文章里?或者用其它方式分享给别的学员? 诸如此类。 简而言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小步快跑,手脑并用,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尽量减少内部或外部的干扰,这不仅是高效做事的秘诀,也是提高幸福感的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