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13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和第一财经研究院(CBNRI)联合主办“负利率、非常规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研讨会”,韩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韩国G20前Sherpa李一衡(Il Houng Lee),SAIF执行院长张春,香港交 ...
6月13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和第一财经研究院(CBNRI)联合主办“负利率、非常规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研讨会”,韩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韩国G20前Sherpa李一衡(Il Houng Lee),SAIF执行院长张春,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及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等中外顶级专家出席,并就负利率的利与弊展开了热烈讨论。研讨会由《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主持。 李一衡还指出,美国此前长期维持利率接近零,希望借此能够解决债务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回暖,低利率或资产错配的方式必须得到纠正。这也是美国开始启动加息的原因。 李一衡表示,当前与过去不同点还在于,低利率或负利率反映的是实际利率的下降,但并不是因为高通胀(事实上全球面临通缩风险),可能是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传导效果出现了时滞。 巴曙松则指出“确实有严格的文献证明,低利率和负利率有利于缓解债务积压(debt overhang),而且低利率和负利率确实增强了财政政策效果。所以,在目前欧美这些发达经济体债务比例非常高的背景下,与此相关联的一个选择可能就是低利率和负利率。”。 他表示,在负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也在尝试做一些适应性的调整,这也被称为“逃避行为”。“特别是有全球性布局的银行,其会把超额储备金从征收负利率的央行转到其他不收负利率的央行,或者大量持有隔夜拆借等一些无风险的现金替代资产,使得负利率在商业银行层面的传导不及预期,所以负利率其实正在对商业银行形成一个破坏效应,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尝试逃避。” 而在邵宇看来,若负利率是指实际负利率(名义利率-通胀),中国其实并不陌生。过去30年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实际利率有一半以上时间是负的,这是因为中国通胀比较高,“现在的问题就是名义利率也开始变负,这就因为通胀变成了通缩,所以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通胀会变得越来越低?” 管涛则指出,“要紧缩货币政策的话,应该是出现了通胀的压力,最近这些数据都不太支持通胀走升。”此外,“货币政策收紧会增加企业的偿债负担,也不利于去杠杆。他表示,如果没有明显的通胀压力以及资产泡沫风险的情况下,“我认为央行现在面临更大的挑战在于——是不是不是进一步宽松? 这是央行比较纠结的问题。” 与会经济学家与近一百五十位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就中国货币政策走向和美国加息预期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观众的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