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40年改 ...
“珠三角”一张蓝图绘到底,粤港澳深化合作展新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在不懈奋斗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40年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40年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大湾区建设要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勇于解决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法规制度束缚。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让创新的动力充分涌流,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展现。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粤港澳三地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 7月6日,【2021全球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决赛强势来袭。这是中国级别最高、参与最广、影响最大的公益慈善创投竞赛活动。为推动中国的公益创投实践开展了许多前沿探索,资助和培育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新锐,向世界展现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慈善名片。 本次创投大赛由市政府、市民政局、市招商局、恒辉公益慈善基金会、广东省公益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等慈展会协办单位代表共同承办。 中国开行今年将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4000亿元融资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印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根据《工作要点》,国开行今年将通过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各类综合金融服务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全年提供融资总量4000亿元以上。其中,发放本外币贷款2500亿元以上。 《工作要点》提出,国开行今年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坚守开发性金融定位,深化银政合作,加强智库合作和规划研究,强化母子公司协同,充分运用差异化支持政策,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重点领域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此外,国开行近日还印发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21-2025)》,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立足国开行机构定位,聚焦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城市金融等重点领域,提出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融资、融智、融制服务的系列举措。 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规划纲要》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与粤港澳三地一道,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 ——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目前,粤港澳已有超过54447家企业落户大湾区,其中: 国内500强企业落户72家,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44家, 注册资本26455.37亿元。 澳资企业1952家,港资企业1438家,注册资金1587.83亿元。总投资超过3859亿元的113个重点项目正在全面开工建设。同时,澳门日报报道:澳门行政长官表示希望粤港澳打造成为第二个澳门,指出澳门大学是一个例子,希望粤港澳有一日可以与澳门一样的制度,法律可能引入不到,而是引入制度,共享发展,重点提及粤港澳。澳门再填海太慢,短时间多元化要有方向,又指粤港澳有其弱点,不可做制造业,现正调整,不是传统污染制造业,而是高技术制造业,带动澳门与粤港澳合作。 数字金融时代试点——粤港澳大湾区 商务部网站8月14日发布《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订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地以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况扩大到其他地区。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中西部纳入“版图” 事实上,央行在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中就指出,上半年已实现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此前,数字货币已在苏州市相城区开始先行试点。2020年4月,苏州市相城区的部分区属行政单位员工安装了数字钱包,其工资中交通补贴的50%,5月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 全球金融发展新趋势与数字货币的挑战国际论坛”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举办 《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相关部门将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港澳银行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港澳居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研究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开展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立个人Ⅱ、Ⅲ类银行结算账户试点,优化银行账户开户服务。 《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还支持规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基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共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基金,支持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按规定参与相关基金。吸引内地、港澳地区及海外各类社会资本,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