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财经在线 门户 资讯 媒体 行业动态 查看内容

新经济金融的代表,维信金科稳定盈利,亏损谈何而来?

摘要:8月31日,港股上市的智能消费金融平台维信金科控股(2003.HK)发布上市后首份中期报告。根据中报,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总收入1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 ...

8月31日,港股上市的智能消费金融平台维信金科控股(2003.HK)发布上市后首份中期报告。根据中报,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总收入1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经调整经营利润为1.85亿元,同比增加59.1%;经调整净利润为9560.8万元,同比增长6.6%。

但是,其所披露的期内10.1亿元人民币的亏损,还是引起了一些公司持续亏损经营的评论。

据维信金科上市招股书,公司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维信金科分别录得亏损净额3亿元、5.7亿元和10亿元。加上上半年的期内亏损10.1亿,似乎公司盈利情况一直不太理想。

事实上,正如维信金科在招股书中所披露,公司的亏损主要是因为其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大幅增加所致。

优先股对企业造成的“亏损”,是不少于港交所上市新规生效后申请IPO的创新企业都会碰到的考验。一般来说,不少新经济于上市前会进行多轮融资,企业便会透过发行优先股以换取资金,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这些优先股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负债’,因此其公允价值上升会被列作公司账面的亏损,随后在损益表上反映,但实际上公司没有现金流上的亏损,也不会对其营运产生影响。

不仅如此,优先股的“亏损”不仅没有对企业产生实际亏损,相反更是公司价值成长的证明,公司价值愈大,这类“亏损”值反而愈高。

产生优先股公允值亏损的企业都是新经济、新产业的代表。2016年上市的美图、今年上市的小米集团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尤其是小米集团2017年439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一度引来广泛的质疑和关注。

小米集团在随后澄清的时候表示,互联网公司通常会有多轮融资发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这种优先股会体现为“对股东的负债”,其公允价值的上升会记录于公司账面的亏损。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只是一种会计处理方式,对公司净利润产生的影响其实是一项非现金项目,本质上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不会产生影响。

维信金科所遭遇的正是这种局面,作为新经济金融的代表,公司的资本市场价值增长飞速,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较之往年大幅提升。实际上,以经营利润计,维信金科2017年、2018年上半年,分别录得3.47亿元、1.85亿元,经营状况优异,盈利能力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6月21日维信金科IPO完成之后,所有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自动转换为普通股,优先股持有人的所有权利均失效,在6月21日之后,将不再有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意味着,在下半年的数据中,维信金科将不会再受到优先股公允值变动的影响。

近期,随着大批互联网、新经济企业在港股上市,港股市场投资者如何通过财务数据关照企业价值的模型也正在被改变。由于港股上市新规的出台,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类、互联网类大型企业登录港股,不同于传统的估值模型,在财务数据中会存在优先股公允值损益之类的“陷阱”,高成长的新经济企业更需要判断未来的成长性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来给出企业公允的估值。

维信金科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屈指可数的不涉及P2P的企业,虽然也受到141号文的影响,根据维信金科中报数据显示,公司已经走出141号文的影响,存量资产风险已经基本出清。截至2018年6月30日,维信金科M1-M3逾期率为5.7%,环比17年底下降38.7%。同时公司在141号文后,及时的对业务、风控策略进行了调整,新增资产质量也在大幅改善。2018年Q1和Q2的首月逾期率分别为1.5%、1.6%,相比2017年Q4下降超过50%。

在过去的半年维信金科链接持牌金融机构和消费场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别与外贸信托、度小满金融(百度金融)达成深度的资金全流程闭环协议,与天翼电子商务、阳光信保达成消费场景的开拓协议;利用公司自身领先的智能化信贷技术,延展专业科技服务输出的商业模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0)

Powered by 财经在线 X3.3 © 2013-2022 Design by 财经新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返回顶部